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期刊导读

对中医药防治多重耐药菌感染及去定植的思考(

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2

0 引言

随着医学的发展及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给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带来困惑,也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给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对感染患者的生命安全形成潜在的重大威胁[1]。我科通过中西医结合对1 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高血压3 级、极高危组合并全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定植病人的治疗,在较短时间内去除了患者定植的全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有效地保护了患者安全,避免了耐药菌的传播,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陈X,男,35 岁,个体,彝族,因“反复双下肢水肿、泡沫尿7 年”于2018 年11 月13 日由门诊收住肾病科。

患者7 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双下肢水肿、解泡沫尿住院治疗,检查发现血肌酐最高达2000 μmol/L,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给予血液透析治疗,病情好转。7 年来患者反复住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病情一直平稳。2018 年11月13 日因治疗需要再次收住入院。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14 年,血压最高达200/150 mmHg,平时服氨氯地平片、替米沙坦等控制血压,血压控制情况不详。余无特殊。

查体:体温:36.4 ℃,脉搏:72 次 /min,呼吸:18 次 /min,血压135/85 mmHg,一般情况可,步入病房,查体合作。皮肤、巩膜、头颅五官、淋巴结、颈部无异常。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尖搏动位于左第Ⅴ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外1 cm,心率72 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腹部无异常,双下肢无水肿。

2 入院诊断

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

高血压3 级,极高危组。

3 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第2 天,在透析治疗过程中突发寒战、高热、双眼黑蒙、视物不清、血压下降,转入ICU 抢救治疗,诊断为“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脓毒性休克”,经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血液透析、抗感染、抗休克、保护胃粘膜、维持内环境平衡、对症支持等治疗后,病情缓解,于2018 年11 月29日转入肾病科继续治疗,但在痰和咽试子培养中发现了全耐药的肺炎克雷伯杆菌。

在血液透析、降压、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我科给了黄芪20 g、党参 20 g、白术 10 g、砂仁 10 g、生地黄 15 g、山药 15 g、丹皮 15 g、山茱萸 15 g、茯苓 20 g、泽泻 12 g、甘草 3 g,益气养阴、补肾健脾治疗。经过近2 个月的治疗,痰及咽拭子多次培养均为阴性,证实全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已被消除。在治疗期间,患者病情平稳无反复,无感染发生。

4 讨论

多重耐药菌定植与临床感染目前已成为医疗机构重点观注的问题[2],在我国尚缺乏多重耐药菌定植的筛查研究,因而多重耐药菌的定植问题越发严重,对患者的临床安全形成了较大的威胁。如何尽快消除多重耐药菌定植,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值得深思。现已证实,中药具有多途径抗菌、抑菌的效果,并且中药具有品种多、来源广、价格便宜、耐药少、作用为多靶点等优势,是目前干预多重耐药菌感染与去定植选择的一个方向。许多研究发现,中药有明确的抗菌抑菌效果,可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性[3],黄芪、生晒参、炒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等中药能够有效地应对耐药,起到益气扶正的作用,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黄芪含有黄酮类、皂苷类、多糖、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等多种成分,可以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促炎性因子的产生,发挥免疫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党参中富含黄酮类、多种皂苷、微量元素、氨基酸、亚油酸、胆碱、生物碱等,能抗氧化、抗衰老、免疫调节、抗肿瘤,可起到益气固表、脱毒生肌、升阳举陷、健脾益肾、补中益气等作用。我科对本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合并全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定植的患者给予中药治疗,加强了健脾益肾、补中益气的作用,提高了患者的免疫力,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定植在患者体内的多重耐药菌清除,较好地保护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避免了病区内发生交叉感染,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率,确保了病区的安全。

个人观点,综合现有的研究资料及临床治疗病例,本治疗方法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虽然目前中药对防治多重耐药菌感染与去定植方面还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中药的研究范围不够全面、中药具体抑菌成份不够明确、中药研究模式较为单一等,但从现代的研究及临床案例中揭示了中医药在防治多重耐药菌感染及去定植的良好效果,用中药干预多重耐药菌感染及去定植,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很可能成为将来治疗的必然选择。本病例可能是个例,有待大样本的临床病例的收集、整理和观察,还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求证,现仅提供同仁参考,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上一篇:痤疮的防治和护理体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