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近年来,由于气象条件的不断变化,地质条件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引发了一系列的滑坡地质灾害,给当地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防治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危害,需要加强对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得出斜坡的稳定性,及时地采取预防措施,从源头上遏制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 深基坑岩土工程施工监测的主要特点
首先,监测技术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应根据施工需求及时组织监测工作,且伴随施工作业的持续推进,对应的监测结果也将变化,若难以及时取得监测信息将导致信息滞后的局面,难以给施工作业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决策失误的发生概率,随之引发安全事故。其次,检测技术应具有较高的精度,保证每项监测结果都能有效反映实际情况,此时应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通过合适的监测技术降低误差,二是配套高精度的监测设备,在硬件方面提供保障。
2 造成地质灾害的因素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文章通过总结,将众多因素分为3大类,分别为地形地貌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下面将对3种因素及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①地形地貌因素:地形地貌因素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影响比较大,通过有关专家的数据表面,地形地貌因素造成灾害发生的可能概率高达30%。因为我国的地质环境非常复杂,而且存在的地质环境类型较多,具有多样化,在进行岩土工程时,不管是设计阶段还是施工阶段,都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看其是否满足施工标准,只有满足要求之后,才能进行施工,不会就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②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属于一种潜在因素,一般情况下没有外力的推动作用不会直接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但是自然因素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不可估算性,所以并不能忽视该因素的存在。另外,全球天气情况越发的不稳定,天气会造成泥石流的发生,所以其属于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因此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不容小觑。③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也比较大,能够推动灾害的发生,但是该人为因素属于可控因素。人为因素主要包含过度开采地下水和过度开矿等,由于过度开采就会导致自然环境和地貌发生变化,使之受到损害,造成承受能力较差,由于岩石具有一定压力,所以就会打破岩石的原有状态,从而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研究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如果地质灾害没有受到任何因素的推动和影响,地质灾害是能少发生的。所以地质灾害的发生,绝大部分是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因为人为因素推动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并且人为因素也是直接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因素。
3 基础地质信息的采集与分析
对地下工程而言,围岩分类具有特别重要的工程意义,主要表现在:①围岩类别的正确划分是应用工程类比分析方法制定喷锚支护设计的首要条件;②监控量测断面的选取,必须以围岩分类为基础,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③为岩石力学理论分析服务的原位岩体力学参数试验,试件位置的选择的选取必须以其围岩类别与计算断面一致为前提条件,力学介质模型的选择通常与围岩类别有关;④制定施工方案、确定施工方法、选择施工机具、计算施工定额、安排施工计划以及工程造价估算,工程概、预算等,围岩分类均为其基本依据。对地表工程如滑坡整治工程而言,控制性结构面、岩土体力性质等,都是重要的基础地质信息。对所获取的基础地质信息,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应用到岩土工程监测中来。
4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①构建岩土工程规范标准和监察机制。绝大多数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均和工程人为因素存在直接关联,特别是滑坡、泥石流、山崩与地陷等,施工方必要给予此类灾害必要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规避。当前,施工方对效率的重视度较高,而地质灾害防护力度并不到位,很容易诱发地质灾害。为此,积极构建岩土工程规范标准与监察机制,能够更好地对地质灾害加以防范。②动态监测: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其后果将会十分严重。通过使用预控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动态监测就是对某些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实行动态监测,通过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动态监测能够及时观测当降雨量、水文等地质条件,当检测到某些指标超过规定范围,于是就会发出预警信息。在还没有发生地质灾害之前,将附近居民进行转移,从而可以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使用动态监测方式进行预控,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但是该方式并不能对所有地质灾害进行监控,其主要应用于灾害频发的位置。所以还需要结合使用其他的预控措施,从而提高灾害防控的效果。③生物措施。主要生物措施是有效防治造林、退耕还林等预防地质灾害。通过种植,可以大大提高水土的稳定性,即使在强烈的侵蚀和震动下也不会发生滑坡等灾害。此外,该地区的环境还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并持续对环境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在泥石流灾害易发地区,要根据实际地区和国际经济条件,采取植树造林等防灾减灾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