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美国学者Rebbcca Oxford在她的《语言学习策略》一书中指出,学好一种语言是指掌握了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后的交际能力,懂得语言体系和有关文化。(王宗炎,1998)但当大多数中国学生在无数的英语试题中挣扎苦学了若干年之后,面对外国人时仍呈“语塞”状态,这让人对国内英语教育产生了质疑。早在2004年举行的首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上,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戴炜栋教授指出,认识并解决“哑巴英语”等问题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界的当务之急。
二、“哑巴英语”症结的原因
1.主观因素
(1)学习动机
毋庸置疑,英语学习的动机对于“哑巴英语”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华慧芳(1998)指出,中国学习者的动机,80%是属于证书动机(Certification motivation),即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得到证书。很多大学生在学了六七年英语后仍然“难以启齿”。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对他们而言只是为了通过考试。他们阅读能拿满分,但一句像样的英文都难以脱口,这样的英语学习无疑是畸形的。加之科目繁多,学生无力抽身练习口语,除了有意出国深造和从事涉外工作的学生外,很少有人去重视口语的练习。所以树立正确和健康的学习动机是解决“哑巴英语”的前提。
(2)心理障碍
语言学习中最突出的心理障碍是语言焦虑。语言焦虑是指学习者在使用目标语进行听、说、读、写等活动时,感到自己有限的外语水平无法准确、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产生的紧张、害怕的感觉。(刘建华,1999:167)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不知从何说起,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实际的锻炼以及难以克服焦虑心理。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焦虑心理,为他们营造一个舒适、宽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对英语学习而言至关重要。
(3)学习策略
学生缺乏必要的练习以及语言基础知识薄弱(词汇量少,语法差,阅读量小,发音不准,缺乏语用知识等)是口语练习的瓶颈。Rubin(1987)指出,学习策略是有助于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语言系统发展策略,这些策略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发展。(杨连瑞,2007:153)学习策略可以指总的学习方法,也可以指二语学习的具体活动或技巧。我国的英语教育偏重于书面知识的考察:英语常考的几大题型,久练不衰,但只有“读”得到了一定的倚重,而听力、口语这种输出性较强的技能很少得到训练。从语言理解到语言产生这个过程不是自动化的。Swain(1985,1995)提出了可理解性语言产出假设,“学会说某种语言就必须真正地去说它”。对于学生难以流利地用英语表达思想,Swain(1985)争论道,原因是沉浸式学习的学生缺乏语言产出练习:第一,学生们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机会来运用目的语;第二,没有社会和认知上的压力来促使他们产出的语言更具可理解性。所以学习者应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行为,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英语技能。
2.客观因素
(1)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英语与汉语在语言结构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汉语是曲线思维,忽视形式,不注重逻辑,用词汇手段来表达语法意义,句式结构较为发散;英语是直线思维,重形式,注重逻辑,其句式结构严谨,极其重视语法形式。汉语擅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同时汉语作为意合语言是通过语序把因果、时空、修饰等关系表达出来的,句子标准也较宽松,常有无人称、无主语、无时态表达方式,而思维逻辑严密的英语则必须表达清楚。这表明汉语重意义,英语重形式。语言上的差异和学习英语中出现的消极迁移也是造成学生口头表达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2)体制引导
如果没有硬性的体制约束,中国英语教育很难走出“哑巴英语”的泥潭。由于缺乏相应的英语口语考核机制,学生的口语能力很差。尽管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教学要求》对英语的口语教学做出了要求,但英语口语考试仍严重缺失。在我国,从中学到大学,学生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参加英语口语考试:第一,高考报考与英语相关的专业;第二,大学英语四六级笔试成绩在新题型的550分以上。这种口语被严重忽视的现状不但会严重打消学生练习口语的积极性,而且还占用了他们提高口语与听力的学习时间。所以,唯有改革不平衡的教育考核体制,学生的口语才有望得到解放。